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人物介紹-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名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國近代詩人、翻譯家。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

求學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1926年與施蟄存戴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受到了葉聖陶的極力推薦,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

1932年他參加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誌編輯社。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不過在留學期間,他並不喜歡去課堂聽課,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翻譯外文著作上。當時他翻譯了《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義大利短篇小說集》等,另外還研讀了西班牙作家的許多小說集。1935年春天,由於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遊行,被學校開除,於是便啟程回國。

教學與創作

1936-1938年任教於同濟大學。1936年6月,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且創辦了《耕耘》雜誌。1938年春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日本佔領香港後被捕入獄。1949年6月,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後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

逝世

戴望舒長期患有哮喘病,平時便自行注射麻黃素以緩解症狀。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自行注射麻黃素,結果因藥物過量導致昏迷,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45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詩風

戴望舒新詩象徵派,以音節和色彩見稱,能避開晦澀的弊病,代表作是《雨巷》,極受好評。《我用殘損的手掌》語言頗有張力,節奏起伏配合詩情;《旅思》和《蕭紅墓畔口占》兩首,語言純厚天然,富於中國情韻。一般作品則語言歐化,迷於細節,耽於情調,題材不廣,深度不足,未能逼近現實。戴望舒有些新詩模倣現代法國詩人,尤其是耶麥的作品,頗為耐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