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人物介紹-鍾理和

鍾理和(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筆名江流里禾鍾錚鍾堅,是一位出身臺灣六堆客家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散文等。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家族
鍾理和的父親是鍾鎮榮(偏名蕃薯),母親是劉水妹;他的父親是六堆客家地區當時著名的地主企業家,當鍾理和出生時他已年事漸高,並決定在美濃經營農場準備退休養老。
鍾理和另有一同父異母弟鍾和鳴(後改名鍾浩東);他在擔任基隆中學校長時因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遭國民黨政府逮捕槍決。
早年生活
1915年,鍾理和出生於阿緱廳阿里港支廳鹽埔區大路關庄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傳統六堆聚落之一)。
1928年,鍾理和自鹽埔公學校畢業。後來,他進入長興公學校(現稱屏東縣長興國小)就讀高等科,又於1930年至1932年間接受私塾漢文教育;此後,他大量閱讀古典漢文詩詞和新體小說,並開始嘗試創作。
1932年,鍾理和在結束私塾課業後隨父親遷居高雄州旗山郡美濃庄(今高雄市美濃區)經營笠山農場;此時,他在當地認識了他日後的妻子鍾台妹

前往滿州國
1938年,他與鍾台妹同姓結婚受阻,於是隻身前往滿洲國境內瀋陽進入滿洲自動車學校以取得經濟自立。
1940年,他返回臺灣攜帶妻子再度前往滿洲,並於瀋陽生下長子鍾鐵民
1941年,他攜帶妻小遷居北平;期間,他曾經營煤炭零售業,更花費許多時間專事寫作,並出版《夾竹桃》(北平:馬德增書局,1945)一書;該書收錄〈夾竹桃〉、〈新生〉、〈游絲〉、〈薄芒〉四篇中篇小說,富有五四文學色彩,並深受魯迅風格影響,在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與反省之相關主題有所承續。其中〈薄芒〉以故鄉台灣美濃竹頭莊為故事舞台。

返回臺灣、肺病發作
1946年3月底,鍾氏返回臺灣;同年4月中,他應聘於屏東縣立內埔初級中學擔任代用國文教師;但是,他也在此間被診斷罹患肺病
1947年元月,由於肺病再度惡化,鍾理和北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診療;期間,他經歷了二二八事件,並將日記寫於內服藥袋之上;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決定南返美濃定居。
1947年8月,他應鍾和鳴之邀再度北上擔任基隆中學總務主任,但因肺病復發而僅任職兩個月。同年10月底,他進入松山療養院接受治療,並於此後三年未曾返家。1950年5月中之後,他歷經二次手術,並切除六根肋骨,病情轉趨穩定;但是,他日後因此身體孱弱而無法進行一般勞動。同年10月23日,他在出院三日後返回家鄉。
1954年,他的次子鍾立民因病過世。

獲獎
1956年,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頒發國父誕辰紀念獎第二名(首獎從缺,第三名有兩位:彭歌的〈落月〉、王藍的〈藍與黑〉)。同年12月,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停辦,導致鍾理和的〈笠山農場〉無法出版;歷經多次求情,他終於要回原稿,但又於尋覓出版機會時處處碰壁。
1957年3月,廖清秀主動贈與《恩仇血淚記》(1952年獲文獎會長篇小說第三獎);此時,鍾理和開始與其他臺灣籍作家建立連結,並加入鍾肇政發起的《文友通訊》。同年11月,廖清秀到美濃笠山腳下探望鍾理和,成為唯一見過鍾理和的文壇友人。
由於文壇友人相助與林海音提攜,鍾理和的作品開始較為頻繁地獲得刊登機會,尤其在1959年到1960年之間於《聯合報副刊(林海音主編)。

病逝
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中篇小說《雨》時喀血而死;他因鮮血濺灑在書稿之上而被後人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陳火泉語)。此後,親族依其遺囑火化遺體,並將之安厝於家鄉附近朝元寺奉祀。同年9月1日,〈雨〉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10月,林海音、鍾肇政和文心等友人組成「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出版其中短篇小說集《雨》(文星書店發行),曰:「在他的百日祭的供桌上,除了清茶鮮果之外,多了一本他的著作,對於這位一生熱愛寫作的人,應當是一件較有意義的事。」1961年8月4日,遺著委員會於其逝世周年時出版《笠山農場》(學生書店發行),終於完成其生前心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