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508不過聖誕節,因為我們要了解行憲紀念日和我們的國家!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開始實施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行憲紀念日中華民國法定節日,定於每年12月25日,紀念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於1946年(民國35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1963年(民國52年),行政院將行憲紀念日定為國定假日;直至2000年取消的這段期間,每年12月25日均放假一天。2001年(民國90年)起,公務人員實施周休二日,行憲紀念日不再放假。目前12月25日因為這天也是基督教聖誕節,部份企業基督新教天主教會學校仍會宣布放假。
        1946年12月,制憲國民大會所通過之中華民國憲法和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中規定「本憲法在1947年12月25日實施」,即在此日之前應當選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以便在行憲之後產生中華民國政府。
        1947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先生,在國民政府公布國民大會得選代表名單之後,發表了聖誕節廣播講話,以下為內容摘要: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就是耶穌降生1947年的聖誕節,將是我們中華民國和全體人民統一獨立平等自由新生機運肇始的一天。我們新憲法特點,就是它保證要把基督教理的基本要素,即個人的尊嚴和自由,普遍的給予我們全國的同胞。這個新憲法確認了全國國民的各種自由權利,它在國家統一與自由之下,於一個自由人民的精神中孕育誕生。我們認為新憲法的實施,只是完成我們建設新中國的最後目標的初步。但這對我們中國三千年來專制政體和封建社會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我願我們全國同胞,憑著信仰和虔誠,共同一致,努力前進。」
        從這段談話裡,我們不難瞭解到,中華民國憲法之所以會選在12月25日聖誕節這一天開始實行,是被刻意安排的;也就是說,昔日在台灣因為行憲紀念日為國定假日,而能夠與外國人一樣在聖誕節放假一天的這件事,並不僅僅是巧合而已。











20191216之508小天地-樂齡愛手做

        時序進入2019年12月份,508小孩問:「老師,我們要布置聖誕樹嗎?」
        
老師搖搖頭,說:「孩子,老師不為你們布置聖誕節,因為有太多人為你們做這些事了,反而讓大家都忘了,那一天其實是我們國家的『行憲紀念日』。所以在508我們不過聖誕節,老師希望你們知道屬於自己國家的節日與事情喔!」

        其實,老師知道,你們感受到街上、校園裡和安親班中瀰漫著濃濃聖誕節的氣氛,在如此的氛圍裡,理所當然覺得班上也應該如此,所以對於老師的回應,或許會感到有些失落。老師明白你們的感受,所以還是讓妳們有機會小小體驗一下西洋節慶的氣氛,於是為你們報名了樂齡愛手做的活動,讓你們自己親自動動手,讓這一群擁有人生智慧與生命熱情的樂齡阿姨為你們上一堂課,讓12月25日這一天不再只有玩樂,而是一種學習,先完成手做,之後再讓我們一起認識我們國家憲政發展的歷史吧!


20191212之508小天地-打針痛痛

        每年的這個時候,流感疫苗接種就開始啦!手握著黃色的家長同意書,看著護士阿姨手上亮晃晃的針筒,戳入手臂肌肉的瞬間,天哪!痛痛ㄋㄟ~~~~
        不過508小孩兒挺勇敢的,歡笑聲夾雜著哀號,閉上眼睛上陣了,忍受那一針之後,竟然還能開心拍照紀念,實在是太厲害啦!


人物介紹-鍾理和

鍾理和(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筆名江流里禾鍾錚鍾堅,是一位出身臺灣六堆客家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中篇小說《雨》及短篇小說原鄉人》、《貧賤夫妻》等,一生創作共計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七部、短篇小說四十一篇,還有部分詩歌散文等。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家族
鍾理和的父親是鍾鎮榮(偏名蕃薯),母親是劉水妹;他的父親是六堆客家地區當時著名的地主企業家,當鍾理和出生時他已年事漸高,並決定在美濃經營農場準備退休養老。
鍾理和另有一同父異母弟鍾和鳴(後改名鍾浩東);他在擔任基隆中學校長時因成立中國共產黨基隆中學支部遭國民黨政府逮捕槍決。
早年生活
1915年,鍾理和出生於阿緱廳阿里港支廳鹽埔區大路關庄新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傳統六堆聚落之一)。
1928年,鍾理和自鹽埔公學校畢業。後來,他進入長興公學校(現稱屏東縣長興國小)就讀高等科,又於1930年至1932年間接受私塾漢文教育;此後,他大量閱讀古典漢文詩詞和新體小說,並開始嘗試創作。
1932年,鍾理和在結束私塾課業後隨父親遷居高雄州旗山郡美濃庄(今高雄市美濃區)經營笠山農場;此時,他在當地認識了他日後的妻子鍾台妹

前往滿州國
1938年,他與鍾台妹同姓結婚受阻,於是隻身前往滿洲國境內瀋陽進入滿洲自動車學校以取得經濟自立。
1940年,他返回臺灣攜帶妻子再度前往滿洲,並於瀋陽生下長子鍾鐵民
1941年,他攜帶妻小遷居北平;期間,他曾經營煤炭零售業,更花費許多時間專事寫作,並出版《夾竹桃》(北平:馬德增書局,1945)一書;該書收錄〈夾竹桃〉、〈新生〉、〈游絲〉、〈薄芒〉四篇中篇小說,富有五四文學色彩,並深受魯迅風格影響,在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與反省之相關主題有所承續。其中〈薄芒〉以故鄉台灣美濃竹頭莊為故事舞台。

返回臺灣、肺病發作
1946年3月底,鍾氏返回臺灣;同年4月中,他應聘於屏東縣立內埔初級中學擔任代用國文教師;但是,他也在此間被診斷罹患肺病
1947年元月,由於肺病再度惡化,鍾理和北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診療;期間,他經歷了二二八事件,並將日記寫於內服藥袋之上;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決定南返美濃定居。
1947年8月,他應鍾和鳴之邀再度北上擔任基隆中學總務主任,但因肺病復發而僅任職兩個月。同年10月底,他進入松山療養院接受治療,並於此後三年未曾返家。1950年5月中之後,他歷經二次手術,並切除六根肋骨,病情轉趨穩定;但是,他日後因此身體孱弱而無法進行一般勞動。同年10月23日,他在出院三日後返回家鄉。
1954年,他的次子鍾立民因病過世。

獲獎
1956年,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得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頒發國父誕辰紀念獎第二名(首獎從缺,第三名有兩位:彭歌的〈落月〉、王藍的〈藍與黑〉)。同年12月,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停辦,導致鍾理和的〈笠山農場〉無法出版;歷經多次求情,他終於要回原稿,但又於尋覓出版機會時處處碰壁。
1957年3月,廖清秀主動贈與《恩仇血淚記》(1952年獲文獎會長篇小說第三獎);此時,鍾理和開始與其他臺灣籍作家建立連結,並加入鍾肇政發起的《文友通訊》。同年11月,廖清秀到美濃笠山腳下探望鍾理和,成為唯一見過鍾理和的文壇友人。
由於文壇友人相助與林海音提攜,鍾理和的作品開始較為頻繁地獲得刊登機會,尤其在1959年到1960年之間於《聯合報副刊(林海音主編)。

病逝
1960年8月4日,他在修改中篇小說《雨》時喀血而死;他因鮮血濺灑在書稿之上而被後人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陳火泉語)。此後,親族依其遺囑火化遺體,並將之安厝於家鄉附近朝元寺奉祀。同年9月1日,〈雨〉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10月,林海音、鍾肇政和文心等友人組成「鍾理和遺著出版委員會」,出版其中短篇小說集《雨》(文星書店發行),曰:「在他的百日祭的供桌上,除了清茶鮮果之外,多了一本他的著作,對於這位一生熱愛寫作的人,應當是一件較有意義的事。」1961年8月4日,遺著委員會於其逝世周年時出版《笠山農場》(學生書店發行),終於完成其生前心願。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王安石

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介甫半山,臨川鹽阜嶺(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實官至司空尚書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鎮南軍節度使,封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身後追贈為太傅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文學造詣外,王安石對傳統經學也有研究,創立了在當時具有卓越影響力的學派——荊公新學,他的思想對宋明之季的經學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時也獲得了很多關注。儘管王安石主要修習儒家學說,他秉持實務的主義,從周禮荀子韓非子商君書(商子)等其他經籍、論著中吸取經驗,後世學界多因此結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寧變法而認為王安石傳承於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對道教、佛教也有了解,並留有多篇著述。歐陽修曾作詩「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稱讚王安石。現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文集存世。
王安石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樹,對宋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慶曆二年考中進士,先後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為官,這二十年中他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生活,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直至熙寧年間擔任宰相後發動改革,史稱「熙寧變法」或「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於不盲從一定的權威、不信奉一成不變的教條,進行改革時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以及正確的技術與計算。希望將「財政稅收大規模的商業化」。熙寧變法引起了朝廷內部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衝突,史稱「新舊黨爭」,最終在各種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實施的變法基本失敗。此次變法在歷史上多被評價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學家漆俠提出變法成功和失敗的地方都值得垂鑒後世。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人物介紹-李白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1],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另外,郭沫若研究認為李白出生於吉爾吉斯碎葉河上的碎葉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該說有一定影響[2]。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3],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4]。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5]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經這樣評價過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人物介紹:歐‧亨利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筆名歐·亨利,或譯歐·憨瑞美國小說家
歐·亨利的人生十分坎坷,雖出身醫師家庭,但幼年家境貧寒,曾想當畫家,後曾任藥劑生牧人廚師照顧服務員樂師歌手演員記帳士、地政局書記記者編輯、銀行出納員等,因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而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帳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由於經濟困難,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情節大多出人意料,故引起廣大歡迎。假釋後,成為專業的作家。
歐·亨利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以其眾多巧妙、幽默的作品而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成為美國文學獨樹一幟的極短篇大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和「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歐·亨利與居伊·德·莫泊桑安東·契訶夫並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謝哲青

        謝哲青(1974年11月18日台灣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攀岩家、登山家、文史學者、旅行家

        幼時,謝哲青的父親建築工人,長期離家工作;母親患有躁鬱症,並經常藉由責打子女宣洩情緒。因家境弱勢,他經常受同學欺負,且不善表達,因而習慣以閱讀使心緒暫時離開現實世界,全家搬家於台灣許多縣市,但是求學和成長於高雄市
        為了出國旅行,他在學生時代努力打工與學習。大學畢業後,他成為船員並藉此遍遊亞洲非洲等地。
        在工作、儲蓄、旅行的循環中,他在高雄擔任導遊後,藉著存款與申請到近新臺幣300萬元的就學貸款,前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所攻讀考古藝術史。在英國留學期間,他曾在拍賣會策展人,並與當地相關領域人士接觸。
取得碩士學位返國後,他先受學校約聘為講師,後又回任導遊,把所學專業與行程內容結合。因相對不倚重購物行程而獲取較少佣金,他有時得拖欠房租;沒有出團時,他就待在家裡閱讀,靠著有限的預算度日。
        2007年,一位電視媒體業界友人請他推介一位曾到南極旅遊者,他半開玩笑地推薦自己,並因而展開在談話性節目的職業生涯。2009年,他開始成為電視談話節目的固定班底。
        行遍五大洲,旅行超過170個國家的他,認為旅行是印證『知識』最好方式。豐富的學養和多領域的涉獵,讓他在節目中總是能順手拈來、侃侃而談,曾被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報紙專題報導,為台灣閃亮的藝術、旅行說書人,每場演講皆是場場爆滿。所著《歐遊情書》中『讀信的藍衣女子』一文,被選為國小五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文、《走在夢想的路上》一書為2015年百大高中職閱讀推薦書籍,《鈔寫浪漫》獲得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曾主持《飛碟晚餐-謝哲青時間》、《WTO姐妹會》,目前擔任《青春愛讀書》節目主持人,該節目榮獲第五十一屆電視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節目獎>,身兼導遊、主持人、作家、策展人與登山家等各種身分。



人物介紹-維梅爾

        約翰尼斯·維梅爾荷蘭語Johannes Vermeer荷蘭語讀音:[ joːˈɦɑnəs jɑn vərˈmeːr],又稱揚·維梅爾Jan Vermeer)、約翰·維梅爾(Johan Vermee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他畢生工作生活於荷蘭的台夫特(Delft),有時也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Vermeer van Delft)。維梅爾與林布蘭經常一同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嚴謹的構圖、以及對光影的巧妙運用。維梅爾善於精細地描繪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

生平

        1632年,維梅爾生於荷蘭台夫特一個中產階級新教家庭;10月31日,他在台夫特的新教堂受洗。他的父親雷尼耶·維梅爾(Reynier Vermeer)是一個絲綢織造商和藝術品商,母親迪赫納(Digna)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父親給予維梅爾最初的藝術啟蒙。
        1641年,其父在市中心買下一幢大房子,名為梅赫倫,並可能就在此處賣畫。
        1652年,其父去世,維梅爾繼承梅赫倫的旅館和賣畫生意。
        1653年4月,維梅爾娶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女孩,是他當時作畫的模特卡特琳娜·博爾內斯(Catherina Bolnes)。他的岳母比他富有很多,這可能是維梅爾在結婚前的4月5日改信天主教的原因。同年,維梅爾加入了台夫特的畫家行會聖路加行會,並於1662年、1663年、1670年及1671年四次當選為會長。他最初打算專攻歷史和宗教題材,後來開始畫風景畫和肖像。
        1672年,災難年在荷蘭爆發,社會經濟陷入困境,而維梅爾因婚後逐漸坐吃山空,不得不將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然後搬到岳母瑪麗亞·廷斯(Maria Thins)家裡,並常得到她的接濟。
        1675年12月15日,維梅爾去世,年僅43歲。用他妻子的話來說,維梅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 維梅爾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維梅爾留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因為負債纍纍,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請破產。次年,台夫特市議會處理了維梅爾的遺產,卡特琳娜繼承了19幅作品。其作品流傳至今者僅35幅,據專家考證,其一生作品大概也僅40餘幅。

風格


        維梅爾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傑出的畫家,與林布蘭齊名。他的作品展示了荷蘭台夫特市民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和生活曾經被人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他的才華和成就才被認同。
        維梅爾作品大多數描繪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歡畫女性的形像和活動。他流傳下來的肖像畫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僅13位。其油畫內容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勞作或休閒,光線一般從左側照來。
        維梅爾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通常布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
        沒有人瞭解維梅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雷文霍克是維梅爾的好友,此人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維梅爾顯然從他那裡學到了這門技術。
        他對畫面非常講究,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人們並沒有把繪畫當成一種藝術,而只是一種手工藝,一種謀生技能而已。他的畫作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