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汙水處理與珍惜水資源


污水處理是處理水污染的重要過程。採用物理生物化學的方法主要對生活污水以及工業廢水進行處理以分離水中的固體污染物並降低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富營養物(主要為化合物),從而減輕污水對環境的污染。它的目標是生產環境安全的液體廢物流(或經處理的污水)和固體廢物(或污泥處理),適用於處理或再利用(通常為農場的肥料),污水經過多重淨化後甚至可達到食用水的標準能再供飲用。
在廣義上,污水處理也被定義為廢水處理——包括工業廢水的淨化處理。在大部分城市中,一部分含有有機污染物和富營養物的工業廢水會通過污水處理廠進行二次處理來減少有機污染物排放量。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人物介紹-蕭煌奇

我看見音符的顏色--盲眼歌手蕭煌奇的故事

口述 / 蕭煌奇
撰文 / 劉永毅

第一位獲選「十大傑出青年」的盲人歌手,勇敢唱出最動人的生命樂章!

「對大部分的朋友來說,煌奇當然不只是一個朋友,他更像是一種啟示,一種 ……跌倒了要爬起來的啟示。一種生命是曼妙芬芳沒有權利抱怨的啟示。如果你覺得他只是一個唱歌的人,那就太浪費了!」      ~~陳昇
他出生時全盲,四歲時動手術成為弱視後才見到光亮。雖然無法看得太遠,天生樂觀的他卻又學柔道、又玩音樂,眼中的世界無比遼闊!

十五歲那年,上天卻開了一個大玩笑──他因用眼過度而永遠失去了視力。在重見光明多年之後再度失去光明,是多麼殘酷的折磨!他覺得自己被世界所拋棄,悔恨、痛苦、恐懼……種種情緒交織成一張大網,而他,則深陷其中。

就在這個時候,最愛的『音樂』成了他最大的支柱,幫助他走出黑暗的角落。他決心不要向命運低頭,因為盲人除了看不見之外,一樣有權利、也有能力實現夢想──他要讓更多的人聽到自己創作的音樂!

於是,音樂開啟了一扇窗,讓他重新找到失去的光明!歌聲詮釋了心情,讓世人聽見他無懼黑暗的勇氣!當指尖在琴弦上輕輕撥動,他比常人更看清了自己的道路,而生命的樂章也已燦然溢出繽紛的顏色!

蕭煌奇
E世代的盲眼歌手,1976年生。他除了詞曲創作、演唱外,也是一位柔道高手,曾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性柔道比賽。

他出生時因先天性白內障而全盲;四歲動了眼部手術後成為弱視;高一時因用眼過度而終於永遠失去了視力。但是這位熱愛生命的大男孩並不因此而自暴自棄,高中畢業前,他組成了台灣第一個視障音樂團體──『全方位樂團』,並且擔任團長、主唱及薩克斯風手,以豐富的詞曲創作歌頌人生!

他最大的願望是參與唱片製作及進入流行樂團,出版個人專輯,並與好友一同在音樂的領域中有所發揮,做自己的音樂。

『為夢前行,你我並無不同!』就是這樣的一個信念,使他在追夢的道路上勇敢邁進!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羅貫中

羅貫中(1320年-1400年)[1],名,字彥直,另一字貫中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初通俗小說家,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但他的籍貫在文學界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一說是東原(今山東東平[2][3],一說是太原(今山西太原)[4] ,一說是廬陵(江西吉安)[5],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6],後兩者不可確考。近年雖由於在山西省祁縣河灣村發現了羅貫中之家譜,以及個人使用的印章,但並未說明其人為三國演義的作者[7][8][9]。據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確有羅貫中,卻是另一個雜劇家羅貫中(約1323年-約1397年)[10],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最為可能是山東東平[10][11]
關於羅貫中太原說,主要見於明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其他史書不見記載。有研究說《錄鬼簿續編》不是賈仲明所寫;也有研究說《錄鬼簿續編》存在抄寫錯誤,將"東原"抄成"太原",而且歷史上有一段時間今濟南長清為中心毗連東平的一帶正叫做「東太原」。有關他的許多事蹟多為民間傳說,因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12]。對於太原說實有一個致命缺陷,如果羅貫中是山西人,在《三國演義》中為何對山東境內的瑣屑歷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興趣。有研究認為作者對「東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認知乃至熱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東原」有某種「故土」情結[13]
一般認為,《水滸傳》也是由羅貫中幫助整理修改的[14]。另外一種說法是,《水滸傳》的後半部是他寫的[12]。《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征田虎、征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征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羅貫中8歲開始在私塾四書五經。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谿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張士誠幕府。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蒙古人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陽山(今日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非常贊同他寫書勸世的主張,於是拜施耐庵為師[15]。此後,羅貫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邊,幫助抄寫書稿。隨後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另說:羅貫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16],士誠敗歿,奉朱元璋令,遂專心著作出三國演義,感化風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羅貫中的老師趙寶豐去世。羅貫中趕往慈谿祭奠。幾個月後,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了興化。羅貫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陽山繼續寫《三國演義》。
當羅貫中打聽到施耐庵下落,準備投奔時,正巧趕上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禁錮。於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羅貫中僱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於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喪事,然後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陽無人敢承印《水滸傳》。他沒有辦法,只好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裡他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後三十回就是這時完成的。同時他還改定了自己的《三國演義》,又寫了《三遂平妖傳》二十回,病逝在杭州







人物介紹-琦君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希真,小名春英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今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中華民國當代文學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由於琦君的散文大多是描寫她自己從年幼到老年的生活,因此相當受歡迎,亦涵括小說、評論、合集、論述、翻譯及兒童文學繪本,其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多國語言。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中華民國的中學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 琦君寫作的風格以溫柔敦厚見長,多是懷舊文學作品。


  • 1917年,琦君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小名春英,童年在農村度過,上有兄長一位。因親生父母早逝,兄妹倆就過繼給伯父,由伯父潘鑒宗與伯母葉夢蘭扶養長大,潘、葉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親與母親。伯父本名國綱,民國初年在浙江、福建一帶擔任師長,本身允文允武,家教也十分嚴厲,琦君小時候要背詩、背詞、背古文,背不出來往往要挨打。一直到晚年,她還記得,有一次,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到家裡來,孩子不能出去見客,她就躲在門縫裡偷看,看著那派威嚴,恨不得跑出去跟當時還很年輕的蔣先生握手。想到家裡規矩那麼多,琦君心裡有氣,想著要把這些都記下來。
  • 1921年,開始受教於家庭教師葉巨雄,研讀詩經、唐詩、孟子、論語、唐宋古文等中國古典文學數年。
  • 1927年,唯一的親哥哥在北京因病過世。
  • 1928年,舉家遷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
  • 1935年,發表第一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黃》於《浙江青年》雜誌。
  • 1936年,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飽讀中西文藝作品。「琦君」筆名的由來,是因夏承燾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稱。
  •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潘鑒宗與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 1941年,大學畢業,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1943年,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今溫州二中)。
  • 1945年,抗戰勝利回杭州,任教於之江大學,兼任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而後轉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開始了往後數十年在司法界與教育界並行的工作。
  • 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擔任高檢處四等書記官,之後轉任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同年,發表來台後的首篇散文《金盒子》於《中央日報》。
  • 1951年,與李唐基結婚,兩人育有一子。
  •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
  • 1969年,自法院退休。
  • 1977年,隨夫留居美國。1980年,自美返國,任教於中大中文系。1983年,再隨夫留居美國。
  • 2001年,返回浙江永嘉,參加「琦君文學館」開館典禮。
  • 2004年,與夫婿返台,定居於台北縣淡水鎮
  • 2006年6月7日凌晨4點45分病逝於台北市和信醫院,享壽88歲。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20181212之613的日常-三重分區班際大隊接力比賽

今天是雙十二,當大家在瘋購物的時候,613正在三重體育場瘋跑步!
謝謝613帶老師來到這榮耀的殿堂,見證你們豐厚的實力。這是老師第一次有機會踏上這舞臺,陪你們追逐屬於集美的跑步夢。
從五年級大隊接力拿下冠軍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開始期盼能和612學長姐一樣,代表集美出賽,為校爭光。終於在六上期初,上完了游泳課,贏回了拔河第五名後,我們開始了一連串的忙碌:除了每天的體能訓練,耀升老師幫大家測跑速、修步態、練呼吸、模擬賽道……大家都認真的練習,一心想著勝利。練習過程中,老天爺也給了大家難題,不論豔陽高照,還是陰雨濕滑,我們嘗試了各種類型,增進了各方實力。
今天,613全班首次站上400公尺正式賽道,看著一片寬闊無邊,看著場邊高手如雲,有機會與這群各校精英同場較勁,613也是不容小覷的,不是嗎?
預賽時,宥靜在第一棒為我們打下好基礎,之後在一陣混亂爭奪順位後,由男生殺出重圍,一馬領先到奪下分組第一,加油區的大家開心的大叫;緊接著的決賽,面對神鬼級的對手,大家更積極努力,秒數比預賽更快,雖然與市賽資格擦肩而過,但仍以第三名坐收,表現很精采,很有大將之風。
賽後,老師看見你們淚水中的不甘!這一幕,讓人好心疼!寒風中的淚水,有些淒苦,不過,孩子們,你們已經盡力了,就接受結果,享受比賽,我們創下了集美的紀錄,也為自己留下畢業前一份美好的禮物。
今天謝謝所有協助613的好心人兒:
訓練師傅:張耀升老師
行政支援:李安佩主任、廖怡佳組長、廖友惠組長、吳欣穎組長、陳秀貞組長
友情打氣:612梁宏祥老師及全班學生、614紀柔安老師、615羅勝豐老師、112姚嘉如老師、田徑隊許景傑教練
現場陪同:東憲媽、昱任媽、柏勳爸媽、緯楷緯甯媽、舒涵媽、妍安媽、又寧爸、文瑄媽(漏掉快告訴老師)
門口通知:警衛叔叔
這場比賽是結合了眾人之力完成,順利落幕,感謝幫助613的所有好心人兒,未來613除了持續鍛煉,超越自我極限,也要當個為他人造福的好人哦!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張曼娟

        張曼娟(1961年3月20日臺灣作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2011年9月起出任行政院陸委會香港事務局新聞組組長兼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原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組長。
        1961年生於臺灣,出生地為臺灣臺北市文山區。畢業於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今世新大學)五專部報業行政科、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曾獲第三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首獎;中華民國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第一名;「中華文學散文獎」第一名及中興文藝獎章。
        世界新專報業行政五專科畢業後,在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修中國文學,畢業後留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直到攻取博士碩士學位。初期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任教,後來在東吳大學中文系教學長達十年。1997年8月應邀至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曾任職東吳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教授古典小説、現代小説、現代散文等課程為主。(2014年7月於東吳大學辭職。

  • 從小就很聰明,五歲半就入讀小學,喜歡說故事給人聽。
  • 喜歡閱讀及詩詞,最愛閱讀瓊瑤的作品。
  • 她覺得自己某一部分很小孩子,包括自己孤僻、自閉的個性都是,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應酬人,但是從小到大,甚至到現在,都能一直和小朋友相處得很好,這也是為什麼她很喜歡小孩的原因,因此她認為有一部分的自己沒有長大。
  • 在高中聯招時被狠狠淘汰,只剩私立高中與五專這兩條路可以抉擇,為了再也不要考聯考,下定決心選擇五專這條路。個性孤僻的她,在進入五專後,讓她只是每天過著上學、放學的規律生活,生活在自己的狹小空間。直到五專四年級時,遇見一位鄉音很重的國文老師,這才使張曼娟封閉的世界打開一道入口,得以灑進溫暖且燦亮的陽光。因為這位國文老師在發作文時,她的作文成為壓卷,更重要的是稱讚她是一朵奇葩。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等待

不太喜歡這種沉重和不確定,總有個隱隱焦躁,感覺到自己的心跳透著紊亂……

狹窄的走廊,冰冷的牆面,進進出出的人群……幸好沒有那股不討喜的氣味相伴。靜靜等待,等著那扇門不知在何時開

此時此刻,一個人,好需要一些勇氣,謝謝你們在我出門時的打氣。逃避了許久,現在我要克服恐懼與猜測,好好照顧自己!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宮澤賢治

宮澤賢治(1896年8月27日-1933年9月21日),日本昭和時代早期的詩人童話作家農業指導家、教育家作詞家,也是名虔誠的佛教徒社會活動家。生於日本岩手縣。畢業於盛岡高等農林學校。
宮澤賢治的作品是自己的故鄉岩手縣為基礎,亦也自創「Ihatovo」等名詞用以命名故事裡架空的烏托邦,名字是演變自岩手的讀音「いはて(Ihate)」。
他熱愛閱讀哲學書籍以及佛經,尤其是受到片三正夫的『化學本論』和島地大等編著『漢和對照妙法蓮華經』這兩本書的啟發,它們促使宮澤賢治此生不斷與生命奮鬥、努力追求美好事物的意義以及不斷向前的動力。他不僅於文學上的貢獻廣泛,在宗教上,是虔誠的佛教徒,為國柱會宣揚理念、街頭傳教,也曾研讀過聖經。在農業方面,他因小時看見農民生活困苦的情景,專注研讀農學,致力改革農業發展以及施肥技術,也從事開墾農地以及設計花圃。教育而言,曾為老師的他,在退出教職後也在其他地方教授學問,聚集青年做唱片鑑賞、合奏活動、演戲指導。
由於在生前出版的作品僅只有詩集『春與修羅』以及童話集『要求特別多的餐廳』,幾乎是毫無名氣的狀態。死後,友人草野心平盡心盡力推廣宮澤賢治的作品,終於獲得極大的回響,評價快速攀升。現在被日本人尊稱為「日本國民作家」。





























健康補充:河川保護

水汙染

河川汙染-彩虹河

台灣河川汙染情況

台灣河川汙染程度

烏腳病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國語補充-戰國策

《戰國策》中國古代的史學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記的多是東周後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戰國策》為國別體,全書按東周國西周國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三十三,約十二萬字。主要記述戰國時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縱橫家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縱連橫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戰國策》只知編者是漢代的劉向,原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大致上認為是非一時一地一人的作品。學者羅根澤認為,可能是蒯徹所作,羅根澤說:「《戰國策》始作於蒯通(蒯徹);增補並重編者為劉向;司馬貞所見是否即劉向重編本不可知,今本則有殘闕矣。」
本書隨著戰亂,也散逸不全,到了宋朝曾鞏又蒐羅闕文,加以重修。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55年晉陽之戰(稍提到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秦始皇
《戰國策》善於鋪敘,長於說事,選取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緊湊生動,富戲劇性,喜誇張渲染,善用排偶,捭闔譎誑,辯麗恣肆,又善用比喻與寓言,諷刺幽默,說服力強。
《戰國策》亦善於描寫人物,抒發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蘊藉,委婉動人。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褚士瑩

褚士瑩先生介紹
出處:褚士瑩先生官網 

        十六歲的時候,一天,工程師爸爸跟他說:「兒子啊!你該經濟獨立了!」 第二天,他就搬出家門。

        大學聯考前一天晚上,他還在麵攤洗碗,因為,不打工, 就沒有飯吃。他自台大畢業的同時,也在埃及念完了學位。二十幾歲,靠著打工 攢錢,他遊歷了八、九十個國家。 有一天,當他驚覺到,如果環遊世界的結果,是讓自己變得對貧窮無感,對 乞丐視若無睹的話,那麼,繼續旅遊的意義何在?二十九歲那年,他離開高科技 行業的工作,搭便船旅行了一年,之後,決定三十歲到四十歲這段時間,生活依 然和旅行息息相關,但卻不再只為自己旅行,他發願,此後的旅行要跟公益有關。 他一直是個作家,出了三十幾本書,演講過幾百場次,拍過廣告,主持過節 目,也曾在外商高科技公司擔任管理工作,扮演過很多角色,一度覺得好像什麼 都可以做,但就是不能作自己。

       在他的書桌前,貼著三句話,時時提醒著自己:

1. 作為一個享盡各種好運的人,他要盡量償還自己過多取用的資源。
2. 希望盡量幫助那些立志要促進人類和平、敢做大夢的人實踐他們的願望, 那麼在幫助這些人圓夢的同時,他自己也成為大夢想的一部份。
3. 做個自己喜歡的人。 

        如果你靠近他,會發現他的臉上有一道長長的疤,那是他在探訪流浪動物之 家的時候,被一隻突然發了狂的狗,撕扯後的傷痕。我問他,被狗抓得皮開肉綻 之後的那一刻,腦子閃過的念頭是什麼?臉上淌著血,臨去醫院之際,他回頭跟 流浪動物之家的人說:「千萬別殺那條狗!」 他是褚士瑩,一個立志行善、愛做公益的大男生。看起來酷酷的,心腸卻是 軟到不行。


出處:褚士瑩-教育 Wiki-學習加油站 

         褚士瑩,在台大念政治,埃及開羅念新聞,美國哈佛念公共關係,已走過八十幾個國家。 17 歲開始,即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去過密克羅尼西亞、外蒙古、 烏茲別克、以色列、土耳其、希臘、南斯拉夫、北非......等多國。拍過喜餅、 飲料廣告,主持過電視及廣播節目。在台停留期間從事媒體教學,翻譯及各種 文 字工作,偏好冷凍伏特加學習語言和耗體力的運動。 
        對於上班族來說,旅行是奢侈的享受,更是一年一度最教人期待的大事,因為一般人沒錢、也沒閒,只有趁著一年 7 天、10 天的年假,脫離煩悶的工作環 境,一圓海外旅遊的夢想。不過,對於褚士瑩來說,生活是與旅行畫上等號的, 不必等待一年 7 天的年假,也不需要精打細算荷包的經費,反正他的工作就是必須旅行。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多數人在面對現實生活時,總會把夢想埋在心裡的最底層。希望環遊世界的人,會告訴自己:「等我退休,存夠錢了,再來圓夢 吧!」這一股總是無法實現的夢想,讓很多人老覺得生活不太平衡。小時候住在 高雄左營的褚士瑩,躺在家裡的地板上往窗外的天空看,他也懷有同樣的夢想, 「要是以後能夠看透外面的世界,那該多好!」。 
        高中時,藉由交換學生的機會,他前往新加坡,本來寄宿家庭房間外,只是 一座硬梆梆的工業水庫,但是一天凌晨忽然醒來,睡前忘記關掉的收音機傳來從 未聽過的特殊音樂,再往外一看,原本的工業水庫被霧氣籠罩,居然變成一片雲 朵。這一幕深深感動著褚士瑩,也在這個時候,他打定主意,將來要在不同的地 方醒來、看到不同的風景。
         為了把夢想化作行動,所以褚士瑩踏入職場後,從來 不會去應徵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鎖定公司付錢讓他可以旅行的職缺。 30 歲以前自私地為自己而活,30~40 歲在專業領域協助需要幫助的人,40 歲退休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寫小說,這是褚士瑩的人生階段性目標。現在褚士瑩正在為籌設緬甸的孤兒院忙碌,未來他希望能在40歲時存夠100萬美元退休, 他說,買不起台北的房子,總可以買泰國的房子吧! 問褚士瑩看到一些後進作家躍上螢幕,快速累積財富,100 萬美元的目標垂手可得,會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心態上是否有點不平衡?褚士瑩回答,每個故 事都有寓意,有時候會覺得不公平、或不平衡,但是不要忘記,故事還沒有結束。褚士瑩讓夢想起飛,從不間斷的旅行、也不間斷的寫作,他的故事正在精采上演。 問他下一個夢想是什麼?他笑笑說,希望參與「一顆咖啡豆的一生」。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褚士瑩會旅行到中美洲的某有機農場,然後跟隨已經烘培好的咖啡豆, 坐上橫越大西洋的貨輪,來到亞洲的某咖啡館,品嘗這杯濃醇的咖啡。 一路走來,最讓他開心的是,有些讀者從小學開始就跟他以 email 聯繫,有 的人則是在國中階段聽了一場他的演講,經過了 10 年,當他用行動證明:人確 實可以活在夢想中,他所建立的「典範」,確實讓很多人充滿勇氣地去追逐自己 的夢想。「懷有夢想、實現夢想的人,生活又怎麼會失去平衡呢?」褚士瑩為平衡人生下了這樣的註腳。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20180302之513的日常-參觀三重燈會(重建版)

        第一次元宵燈會離我們這麼近,我們欣逢其時,又遇到了好天氣,所以我們又和514一起出外去賞燈囉!

        這一回老師給你們一項任務-擔任小記者,以小組為單位負責報導與介紹一座花燈。在教室裡先給你們一張草稿,讓你們有個討論的依據,到現場就看你們各顯神通、各展其才了!

        看著你們東挑西選,每一組都有自己的想法,報導文字也能善用成語描述,內容大大加分。緊張的神情和生澀的模樣,每個人的小記者初體驗,就算你們成功吧!


20180123之513的日常-尋訪北投巫婆湯(重建版)

        這算是第一次帶513孩子們去校外教學吧!我們和514兩個班級一起出門,搭乘捷運到北投一日遊。

        第一次出門,有好多規矩要建立,因為身為遊客,我們要當有水準的遊客,不能給別人增添麻煩和困擾。提醒你們車廂內的禮儀,要你們懂得觀察周遭環境,注意自身安全,但也不要做出讓人側目的不良行為。在月台上等車、整隊要注意的細節,移動的速度與過馬路時要注意的事項,513小孩們這一回的表現讓老師有信心可以準備下一回的校外教學。另外,你們在新北投站和外國人的短暫交流,相信你們可愛單純的笑臉和言語,已經深深打動老外的心,也為中華民國做了最好的國民外交囉!



20180117之513的日常-大跳繩決賽(重建版)

        是否記得當天賽後淚水鹹鹹的滋味?

        是否記得當時不甘心的心情?

        是否記得我們要洗刷這次的失敗,在下學期的接力賽中重拾榮耀?

         預賽後志得意滿的513孩子們,怎麼也沒想到在決賽場上滑鐵盧,失去了奪下全班地一面錦旗的機會,看著其他決賽班級突破自我極限,創下班上最佳成績,老師記得那份懊惱與不甘。也因為這個教訓,老師相信513的孩子們比其他班級更瞭解謙虛的重要。「驕兵必敗」!永遠記得自己曾經最弱的時刻,永遠記取教訓,永遠謙虛以對,每一份成功,被後必定是無數處的練習所累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要更謹慎以對唷!


20180112之513的日常-大跳繩預賽(重建版)

        這是513的孩子們練習大跳繩以來,成績最斐然的一頁!

        我們以3分鐘92下的成績挺進決賽,讓全班當時陷入一陣欣喜。當時的甩繩手是仲亨和宗憲(蔡董),在卡繩二次之後,兩人以穩健的節奏,帶著全體隊員穩穩的跳出最佳成績,513也得以用預賽第四名資格晉級決賽。還記得當天啦啦隊在一旁為所有選手數著次數,全班一心一意專注在賽場上,有挫折、有失誤,但大家還是不放棄。老師記得當時的歡聲雷動,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盡力做到最好了!


20171013之513的日常-打預防針(重建版)

        這種時候,老師都不會放過用相機紀錄的機會。看著你們焦慮等待打針,勇敢的露出臂膀,咬著牙或放空的望向遠方,等到針筒確確實實的扎進皮膚中,那臉部的一陣微妙變化......真的不得不說:嗯!真的太有趣了!

        不過打真是為了使體內產生抗體,以對抗未來可能入侵的流感病毒,忍下一秒鐘的痛苦,遠勝過程受一星期的感冒不適,雖然打針讓人有些膽怯,但為了健康,我們要勇敢!

        話說......一年過去了,打流感的時刻似乎又來臨囉!



20170928之513的日常-慶祝教師節(重建版)

這是第一次被513小孩們嚇到,因為你們貼心的利用老師不在的時間,把整個黑版畫滿了感謝老師的語言。我們當時相識不到一個月,可是你們卻大方的展現熱情,讓老師也感受到滿滿的感動。當天的音樂課,惠雯老師也讓你們在音樂筆記本上寫下或畫下祝福言語,老師留下了你們的用心,原來在你們的心中,老師的樣子竟是如此多樣化.......(苦笑)

那時惠雯老師還陪著你們學習,還記得那溫柔的語氣和溫暖的教學,而此時此刻,惠雯老師正與病魔對抗中,孩子們別忘了時時為惠雯老師加油唷!


20170928之513的日常-打掃趣(重建版)

五年級時,513負責了控管全校環境衛生的樞紐-資源回收場!剛接下這個任務,其實老師有些擔心,一方面是資收場的變數很大,要能應付隨時而來的突發狀況,一方面是資收場給人的印象是垃圾場,是髒亂的地方,怕你們嫌髒怕亂不敢清掃。不過,事實證明,老師多慮了!513的孩子們在資收場做得有聲有色,不僅環境整理得乾乾淨淨,工作進行也井然有序,彼此間相互合作,互相cover彼此的工作崗位,連幫忙的阿姨都讚美著:「這是我在這裡七年中,最乾淨的一年!」這份讚美,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榮譽!

而內掃區同學也很努力,把教室內外打掃乾淨,讓我們一直有亮晶晶的地板和清潔的環境。有了大家的努力,513好乾淨!


20170921之513的日常-防震防災演練(重建版)

        剛升上五年級,還在適應的第一個月,我們進行了防震防災演練,看大家當時稚嫩的臉龐,努力將身體塞進桌子裡找掩護,不喧嘩、不吵鬧,冷靜面對災難意外,這場演練的目的也徹底達到了呢!



那就這樣吧!

        發信至優學網已一週有餘,至今仍音訊全無,所抱持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所以......那就這樣吧!我不再去苦苦追回已經遺失的片段,有些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也許老天就是要我學習放下與看破,要我學習展望未來。

        有些時刻,有些事會在心中悄悄浮現,這靈光一現會讓我好想找到當時的那頁心情,回過神來才發現我已遺失了那頁心情紀錄,是種惆悵、有些懊惱......這段時間,生活有些被打亂了,雨滴滴答答的下了一週,加上身體有些微恙,負面的情緒好容易趁隙而上,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軟弱。還好,今天出現的好久不見的陽光,曬曬太陽,一切都會好的。

        一切重新開始吧!我要開啟下一個十年!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補充資料-澎湖沉城之謎


澎湖虎井沉城相關報導

澎湖古八景其中之一的「虎井澄淵」,在天氣晴朗且大退潮的時候,從虎井嶼東山的海岸往海底望可以看見類似城牆建物的影像在海中若隱若現。在澎湖縣誌和台灣通史都有記載著有關於這個海底城牆的故事。潛水專家謝新曦曾在1976年時接受當時澎湖縣長謝有溫的委託,進行尋找虎井沉城正確位置的任務。終於在1982年,在虎井東山外海海底發現類似沉城的建物。1982年10月23日,謝新曦帶著他數名學生(魏文宗、黃郁文、陳應中)從虎井嶼面對馬公市蒔里鄉方向距離海岸兩百公尺處下潛約4公尺,就看見了類似長牆的物體。
有人說所謂的海底古沈城其實是斷裂的岩脈,但是它工整畫一的牆體卻又讓人無法解釋;有人說那是1622年荷蘭人佔領虎井時修築的城堡,遭明軍炸毀沈入海底;有人說這乃史前文明的遺跡,人類活動的證據;更有日本學者說這是八千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
天氣晴朗退潮時,必須站在東山山頭始能看到所謂「虎井澄淵」,圓形類似箭樓的建築很靠近東山海邊,類似城牆面的建築連接著箭樓向東方延伸出,目視約100公尺後就無法看到了。
目前駐軍在東山最東端處有興建一個水泥平台,但是並非來看這沉城的,而是另有軍事用途,僅恰巧可以平穩的站在此處觀看,另外站在岸邊是無法看到沉城的,上面「虎井沉城」的介紹,由海岸望海底應是用字上的錯誤,因為地形上根本無法可以到達此處海岸,且從岸邊看向海裏時,也恐怕因為高度不足,僅能看到海面波浪的陽光反射而已。(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9%8E%E4%BA%95%E5%B6%BC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補充資料-臺灣鐵道發展

臺灣鐵路運輸事業始於清治時代,在日治時代達到全盛時期,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總長曾將近5,000公里,包括國有鐵路及各種產業鐵路等皆深入大小鄉鎮二戰結束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以臺鐵為主的公共鐵路網絡雖有擴張,但因公路建設興盛、以及林業礦業的沒落,許多產業鐵路、以及運量偏低的公共鐵路路線相繼廢止,使得鐵路總長度在2003年時僅有1,496公里;不過,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及解決都市交通問題的需求,自1990年代起陸續增建新的軌道系統,如南北高速鐵路、以及都會區捷運系統。在人口稠密的西部走廊,鐵路運輸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隨著東部的聯外交通需求日漸增加,鐵路更已成為臺灣東、西部間主要的交通方式。

詳細資料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9%90%B5%E8%B7%AF%E9%81%8B%E8%BC%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