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羅貫中

羅貫中(1320年-1400年)[1],名,字彥直,另一字貫中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初通俗小說家,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但他的籍貫在文學界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一說是東原(今山東東平[2][3],一說是太原(今山西太原)[4] ,一說是廬陵(江西吉安)[5],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6],後兩者不可確考。近年雖由於在山西省祁縣河灣村發現了羅貫中之家譜,以及個人使用的印章,但並未說明其人為三國演義的作者[7][8][9]。據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確有羅貫中,卻是另一個雜劇家羅貫中(約1323年-約1397年)[10],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最為可能是山東東平[10][11]
關於羅貫中太原說,主要見於明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其他史書不見記載。有研究說《錄鬼簿續編》不是賈仲明所寫;也有研究說《錄鬼簿續編》存在抄寫錯誤,將"東原"抄成"太原",而且歷史上有一段時間今濟南長清為中心毗連東平的一帶正叫做「東太原」。有關他的許多事蹟多為民間傳說,因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12]。對於太原說實有一個致命缺陷,如果羅貫中是山西人,在《三國演義》中為何對山東境內的瑣屑歷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興趣。有研究認為作者對「東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認知乃至熱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東原」有某種「故土」情結[13]
一般認為,《水滸傳》也是由羅貫中幫助整理修改的[14]。另外一種說法是,《水滸傳》的後半部是他寫的[12]。《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征田虎、征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征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羅貫中8歲開始在私塾四書五經。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谿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張士誠幕府。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蒙古人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陽山(今日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非常贊同他寫書勸世的主張,於是拜施耐庵為師[15]。此後,羅貫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邊,幫助抄寫書稿。隨後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另說:羅貫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16],士誠敗歿,奉朱元璋令,遂專心著作出三國演義,感化風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羅貫中的老師趙寶豐去世。羅貫中趕往慈谿祭奠。幾個月後,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了興化。羅貫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陽山繼續寫《三國演義》。
當羅貫中打聽到施耐庵下落,準備投奔時,正巧趕上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禁錮。於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羅貫中僱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於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喪事,然後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陽無人敢承印《水滸傳》。他沒有辦法,只好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裡他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後三十回就是這時完成的。同時他還改定了自己的《三國演義》,又寫了《三遂平妖傳》二十回,病逝在杭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