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課文補充-車輄寮



鹿谷原名羌仔寮,顯見早期這裡野生動物出沒,為原住民的獵場。清朝乾隆22年間,漢人陸續進入車輄寮今光華巷一帶定居,當時原始森林中大部份為經濟價值極高的櫸木〈俗稱「雞油」〉,林相極為密集。1895年日人在台始政,有計畫開採林業,在此鋪設方便運送原木的台車軌道,此地設有車站,為木材集散地,遂改稱「車輄寮」。戰後,伐木繼續進行,地名改為「廣興村」。
林業繁榮了山村
廣興位於鹿谷街區中心位置,木材業帶來地方的繁榮,村中戲院、旅社、冰果室、百貨行、皮鞋店、打鐵店林立,小小村莊擁有廣興、東興、新賓、華台、招賢等五家旅社,在山村之中極為罕見。在八○年代興起的杉林溪森林遊樂區,以及近年紅極一時的松林町妖怪村,事實上都跟車輄寮當年的林業有關。
車輄寮聚落有一條大埤溪切過,流入北勢溪,居民往來必須涉溪,早期有簡易木橋或竹拱橋為通路。1901年,居民集資修建了木造橋,取名為福安橋,並銘石為誌。1927年,木橋遭山洪沖失,地方人士再度集資鳩工重建,改以糯米為泥建造石拱橋(南投縣內僅存的兩座糯米橋之一,另一座位於國姓),易名為廣福橋,也銘石誌念。
七○年代,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前來鹿谷,親手種植了兩株烏龍茶樹,打響鹿谷凍頂烏龍茶的名號,從此鹿谷茶業盛名蓋過林業,加以後來的禁伐,車輄寮從輝煌歸於平淡,漸為世人所遺忘。所幸,1956年,廣興林業全盛時期,美籍謝省躬神父來到車輄寮,創立鹿谷天主堂,其後的歲月,謝神父引美援幫助貧困家庭,並以相機寫下鹿谷鄉的發展史,讓後人得以一窺車輄寮早期的繁榮盛況。謝神父已歸天家,並遵照遺志安葬在他奉獻一生的鹿谷,車輄寮人世代都銘記他的不凡的事蹟。

尋訪古蹟撫今追昔
遊客可以路經天主教堂緬懷謝神父,再至廣福橋撫今追昔;由於市區改正,道路拓寬的緣故,車輄寮老街原貌已不復見,只有廣福橋這段的光華巷保留比較完整。之後再往上到廣興國小巡禮,九二一災後重建的校園,校舍十分新穎,唯一不變的是校園內參天的櫸木,為大伐木時代做見證。

每年4~5月的賞螢季,鹿谷的有財仔溪係南投賞螢重鎮;有財仔溪即位於廣興村的行政區內。由光復路進入小半天需跨過北勢溪,溪上新建不久的「半天橋」係全台最高的脊背橋。有財仔溪的入口距橋頭不遠,溪畔小徑約一公里長,全無光害,螢光閃爍,十分壯觀,但沿途並無路燈照明,夜間賞螢需帶燈具,還有驅蛇的長棍。











人物介紹-向陽

向陽(1955年5月7日),本名林淇瀁 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人,台灣作家。
他是跨領域的作家,除了以聞名之外,兼及散文兒童文學文化評論政治評論。在身分上,他是詩人、作家,也是作詞人政治評論家考古學家。身分多重,領域寬廣,當代文壇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弟林彧也是詩人。
向陽的生涯可略分為三個階段。

文學生涯階段 (1968-1978)

第一階段,從學校到進入社會工作。向陽就讀廣興國民學校時期就開始閱讀課外書籍。13歲開始寫詩,並發表作品於《巨人》雜誌。就讀竹山高中時,於1970年創辦「笛韻詩社」、主編《笛韻詩刊》。大學就讀中國文化學院東方語文學系日文組,於大三時擔任「華岡詩社」社長,大量發表詩作,以台語詩十行詩崛起詩壇。197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杏的仰望》。曾任《陽光小集》詩刊的發行人,《陽光小集》13期「政治詩專輯」發生難產,延至1984年6月才出刊,旋即因內部意見衝突,〈陽光短打〉裡,批評了幾個重要文學獎頒發的情形說:「有的固然實至名歸,有的則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有力團體的推薦。」剛獲得「國家文藝詩歌獎」的發行人向陽,下令收回修改部分文字,卻從此未再發行,《陽光小集》也在這一期之後,無言地消失。。1984年(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四日,在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編輯印行的《永遠的懷念:先總統蔣公逝世九週年紀念詩歌專輯》,向陽發表追悼長詩〈大進擊〉。

媒體生涯階段 (1979-1994)

他先後任職海山卡片公司撰稿文案,《時報周刊》主編、《大自然》雜誌總編輯、《自立晚報》藝文組主任兼副刊主編、《自立晚報》總編輯兼政治經濟研究室主任、《自立早報》總編輯、《自立早報》總主筆兼海外版《自立周報》總編輯,迄1994年自立報系易手為止,總計在媒體服務14年。

學術生涯階段 (1994-)

他於1991年考入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就讀,取得碩士學位後,於1994年考取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從此由媒體領域轉入學術領域。就讀博士班期間9年,先後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專任講師、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專任講師,並於政治大學新聞系、輔仁大學新聞系、台灣文化學院大眾傳播系兼任教職。取得博士學位、副教授證書後,先後受聘於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暨民族發展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擔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學術研究論文及專書著作累積40餘種。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林智勝

  林智勝,原名林智盛,外號「大師兄」,職棒時期改為現名,在台東出生的他,有次外公問他要不要過去台南與表哥郭岱琦一起打球,於是從小學起便到台南的善化國小少棒隊接受王子燦的指導。王子燦教練曾經說過:『智勝小時候就不輕易認輸,每當他失誤要被換掉時,他都會請求教練再給他機會,並且表現突出。』
  林智勝從小學開始幾乎年年入選國手,2001年加入合庫成棒隊後,在同一年也入選了中華培訓隊,並在年底隨著中華隊到澳洲移地訓練,不但是唯一的全勤出賽球員,最後更以九成九二大會最高守備率一壘手身份拿下最佳守備球員獎^ 。除此之外,成棒時期林智勝可擔任內野任何位置之守備工作,中華成棒培訓隊執行教練林華韋對於林智勝的表現不但給予肯定,也認為他未來的潛力相當不錯。西雅圖水手隊球探曾表示,林智勝的體型條件可說是非常好,尤其是守備能力特別好,年紀夠輕,未來的潛力十足。
  林智勝在因緣際會下沒能挑戰美國職棒,在2003年選秀會第一金剛隊選中,當時便已經讓大家期待他退伍後的表現,加入職棒後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拿下職棒十五年九月份的MVP。一切都讓林智勝不得不和石志偉開始在新人王競爭,不過好勝的林智勝卻一直幫石志偉拉票,最終新人王頒給了石志偉,而其實這兩個人不論誰上領獎都是球迷心目中的新人王,也與石志偉組成「勝石傳說」又稱「盛石連線」。
  林智勝也是La New熊隊創隊初期缺乏明星時的看板球員,球季中加入球隊時剛好電影《少林足球》正熱門,球迷認為智勝的加入帶動全隊表現,猶如電影情節中的大師兄歸位,紛紛以劇中名台詞「大師兄回來了!」形容智勝的加入將喚醒La New熊隊,進而稱呼為大師兄。另有一種錯誤說法認為是林智勝長得像敖幼祥漫畫作品《烏龍院》中的人物「大師兄」所致。
  智勝屬於責任心重的球員,在場內場外都會盡情地努力去表現,做不好時也會立即去改正,此外由於個性開放活潑,常常會被公認為球隊裡與各隊間的開心果,是出席通告時熊隊不可或缺的一員,也成為廠商及公益活動主辦單位積極邀請的對象。智勝童年時期也曾是家扶中心院童,毫不猶豫地為家扶中心的小朋友盡心盡力,並表示能夠幫助這些小朋友盡自己一份心力,比在場上擊出全壘打還要更快樂。
  2004年雅典奧運後因骨刺作怪,右手足足一個月都無法伸直,決定要動手術移除,沒想到傷口術後感染,先後又進行兩次清除手術。至今他的右手肘還無法完全使力,還有左肩關節唇舊傷,但林智勝一直小心地維護身體狀況,2006年杜哈亞運是林智勝的國手代表作,在九局下半一出局二三壘有人的情況下,從投手高崎健太郎手中擊出穿越游擊方向的兩分打點再見安打,為中華隊奪得該屆棒球項目的金牌(該場比賽林智勝前4打數皆未擊出安打,外加一次雙殺打,就當外界猜測葉志仙教練是不是要換人的時候,葉教練沒有換人,結果就是大師兄的再見兩分打點安打的回報)。2007年第三十七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林智勝也延續亞運的表演,再度從義大利隊投手中擊出致勝一擊,在球迷的心目中,智勝已經成為新一代的關鍵一擊代表人,也期待會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奇。
  2015年球季結束後,林智勝宣布行使自由球員權利,2016年1月3日,林智勝與中信兄弟簽約,並於同日下午3點30分召開加盟記者會,成為首位行使自由球員權利後轉隊成功之中職球員




人物介紹-林慶台

林慶台泰雅語Nolay Piho,1960年10月17日)為台灣宜蘭縣南澳鄉碧候村泰雅族,身高178公分,是部落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福山教會傳道人,也是木雕工藝家。業餘時也會打獵,是少數仍然會打獵的泰雅族獵人。受導演魏德聖的邀請飾演影片《賽德克·巴萊》中的主角-中年的莫那·魯道,這是他首次當演員,可謂是素人演員,但他表現亮眼、獨挑棟樑。除了演戲,林慶台也擔任電影原聲帶的演唱者,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沙畫影片的配音。 林慶台也是女歌手李宣榕傅天穎台北市議員李傅中武(傅天穎之兄)的舅舅

野蠻的驕傲 林慶台

關於我的故事 林慶台






機構介紹-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基金會TFCF,是台灣民間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幫助對象為18歲以下弱勢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經濟扶助」及「兒童保護」是兩大服務主軸。家扶基金會前身「中國兒童基金會」由美國教會人士成立於1938年,結合認養與育幼院制度來照顧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孤兒。早期捐款來自於國外愛心人士,1985年則完全自立,目前在台灣共有24個家扶中心及大同育幼院,國外則在蒙古吉爾吉斯史瓦帝尼越南柬埔寨成立直接服務據點,已幫助逾20萬名國內兒童成長自立,幫助逾4萬名國外兒童改善生活。2015年仍扶助國內5萬1千多名兒童,及36個國家6萬2千多名兒童。
  • 1938年,美國教會人士於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設立「中國兒童基金會」,簡稱CCF。
  • 1950年,CCF 香港分會於台灣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台中光音育幼院(已改隸財團法人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始在台灣的兒童福利工作。
  • 1951年,CCF改名為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Christian Children's Fund ,仍簡稱 CCF,2009年美國CCF更名家扶國際) 。
  • 1964年,改組為「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台灣分會」,陸續在各縣市設置23所家扶中心,服務擴及台澎金馬各地區。
  • 1985年,不再接受國外援助,成為自立自主的兒童福利機構。
  • 1987年,開辦認養國外兒童業務,扶助區域拓展至亞洲、美洲、非洲各地,同年開始提供國內兒童保護服務。
  • 1999年,更名「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Chinese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Taiwan),簡稱「家扶基金會」,並獲第二屆「國家公益獎」
  • 2002年,加入家扶國際聯盟(ChildFund International Alliance、ChildFund Alliance),更名「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TFCF),簡稱「家扶基金會」。
  • 2003年,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太陽獎」殊榮。
  • 2007年,榮獲第五屆台灣企業獎「最佳社會貢獻獎-非營利組織」。
  • 2011年,榮獲全國性暨省級財團法人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評鑑基金會評鑑優等。   
  • 2013年,榮獲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民間特殊貢獻獎。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人物介紹-孟浩然

生平梗概:        孟浩然大約生於武則天永昌元年(西元689年),卒於唐玄宗開元28年(西元740年)。名浩然,號鹿門處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又稱「孟襄陽」,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田園山水)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  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
  他出生於小莊園主家庭,父袓可能都沒有做過官,但他自幼飽受正統的儒家教育。襄陽地處漢江水灣,乘船過漢水,東南可至鹿門山,那裡有他隱居的別業。肥田沃土,養育了詩人;名山勝水,陶冶著詩人的審美情趣。

        唐玄宗在位時,開元十五年(727年)冬,孟浩然赴尋求仕官之途,次年應考進士未成。王維曾經向玄宗推薦孟浩然,孟浩然的一句詩「不才明主棄」,讓玄宗不滿,失去了在朝廷任官的機會。
        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漫遊吳越。開元二十年(732年)回到襄陽。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再度入長安。韓朝宗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且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為與朋友喝酒而錯過了與韓朝宗的約定。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浩然游蜀。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本來將要痊癒,因為縱情飲酒,食鮮疾發逝世,時年五十二歲。
        新、舊《唐書》中也收錄孟浩然的傳記。

  他一生的生活經歷比較簡單,而且大半生是在襄陽隱居度過的。【舊唐書.文苑傳】說他:「隱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張九齡鎮荊州,署為從事,與之唱和。不達而卒。」根據【孟浩然集】,我們還知道,大約開元13年前後,他還去過東都洛陽,或許應試,或許上書獻賦,總之是為了求仕。周旋了約兩年時間,結果失敗了。於是滿懷失意漫遊吳越,時間長達三年,踏遍了江東沿海一帶的山山水水。此外,他還遊歷過江淮、湘桂、巴蜀,時間也集中在中年,大抵為觀賞 山水的幽趣,同時寄託仕途失意的愁懷。

        李白對孟浩然極為崇拜,曾作數詩贈年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