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補充資料-臨時孫子


20個車站 200志工熱血響應

〔記者謝文華、胡清暉、黃旭磊/綜合報導〕昨天是祖父母節,全國有廿個火車站、約兩百名志工充當「臨時孫子」幫旅客搬行李,志工到處熱心地問:「需要幫忙嗎?」儘管上下樓梯、氣喘吁吁,但他們快樂地幫旅客將行李搬上搬下。
  • 「臨時孫子」抬行李活動,在全台20個火車站串連,200名志工充當「臨時孫子」幫旅客搬行李,即使上下樓梯、氣喘吁吁,但他們仍樂在其中。(記者湯世名攝)
    「臨時孫子」抬行李活動,在全台20個火車站串連,200名志工充當「臨時孫子」幫旅客搬行李,即使上下樓梯、氣喘吁吁,但他們仍樂在其中。(記者湯世名攝)
台鐵高雄站長陳文川說,「臨時孫子」服務起源於今年七月,花蓮站第三月台沒有手扶梯,當地花蓮高中及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發起服務,常態駐站協助銀髮族上下月台;臨時孫子事蹟傳開後,網友就發動串連,號召青少年在昨日,到各個火車站充當臨時孫子協助需要的人抬行李。

熱心大喊「需要幫忙嗎?」

剛好昨日又是教育部所訂的「祖父母節」,「臨時孫子」公益服務別具意義,一位志工說,希望這項行動能成為常態,青少年如果有心便可就近到火車站充當臨時孫子。
臨時孫子發起人郭宗棣說,在活動中出現不少感人的事,例如花蓮青年林惠梅,幾個月前到火車站找朋友,見「抬行李行動」的志工,想到自己的爸爸肢體障礙,搭一趟火車很辛苦,如果能得到協助,旅途就輕鬆很多,於是連續兩個月幾乎天天到車站幫忙,喊的比誰都大聲,連隔壁的月台都聽得見。
九月將升高一的邱靝籐昨日已是第五天在台北車站服務,他拉著雙胞胎弟弟邱合興加入,從未搭過火車的邱靝籐透露,第一天到月台,服務十小時算是「勘查」,終於搞清楚火車有好幾種,每天搬四小時、幫助十幾人,五天下來,已對班次如數家珍,還會在火車進站時高聲催促旅客上車,「希望住在嘉義的阿公、阿嬤搭車時也有人幫他們指引、提行李。」

哥哥幫上癮 拉弟弟一起來

台北車站第三月台下來只有樓梯,很多旅客抱怨真糟糕,許姓婦人左右手牽著兩個孩子,見邱氏兄弟幫忙提行李,直說:「真好!謝謝!」他們還幫年輕媽媽抬娃娃車。撐著枴杖的獨腳客見他們上前,反問:「我這樣你要怎麼幫?」邱靝籐不以為意地說:「如果可以,我可以揹你!」

聽到一聲謝謝 高興一個

在電視購物頻道上班的劉德盛,則是應護士女友張凱婷邀請,到月台做志工,他說:「出去玩、錢花完了很空虛,幫助別人聽到一聲謝謝,會高興一個月!」
在高雄火車站,七十三歲洪先生與六十九歲的太太,準備搭乘南迴線列車到花蓮探訪小孩,兩夫妻的行李被提到月台;一位志工對他們夫婦說:「你們休息一下,替年長者拿行李這是年輕人應該做的」;洪先生說:「愈來愈少年輕人這麼貼心懂事了。」




人物介紹-陳樹菊

陳樹菊(1951年),是一位生於西螺臺東傳統市場菜販和慈善家。她因多年持續捐助社會累積龐大金額並被媒體發掘而為人所知。
2010年,《富比士》雜誌將她選入其亞洲慈善英雄人物榜;同年,《時代》雜誌將她選為年度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之「英雄」項目第八位;同時,《讀者文摘》將第4屆年度亞洲英雄獎頒發給她,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也頒贈一等教育文化獎章予她。
2012年7月25日,「麥格塞塞獎基金會」宣布她因長年行善展現「純粹利他主義」榮獲2012年麥格塞塞獎;她並在頒獎典禮後宣布將獎金再度捐出。
2018年農曆春節前,她病倒在菜攤,緊急送醫開刀,持續在家休養中,菜攤也停止營業。



人物介紹-亨利.杜南

尚·亨利·杜南(法語:Jean Henri Dunant,1828年5月8日-1910年10月30日)是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859年,他於出差途中目睹了索爾費里諾戰役的後果。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中記錄了這段經歷,書中的設想最終促成了1863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立。1864年的《日內瓦公約》也是以杜南的思想為基礎。1901年他和法國人弗雷德里克·帕西獲得了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1928年5月8日,亨利·杜南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商界富豪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富商,同時兼任救貧收容局督導員,負責管理孤兒院,母親是日內瓦總醫院院長的女兒,全家篤信基督教。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加之父母對他的言傳身教,亨利·杜南從小就十分關愛他人,尤其是老弱病殘和社會底層的窮苦人,並且樂善好施。

杜南長大後像很多其它法國青年一樣跑到阿爾及利亞去創業,做起了玉米貿易,還開了採石場。1858年杜南向阿爾及利亞殖民當局遞交了恢復法國籍以及公司用水權的申請,但無人理會。杜南決定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打算直接向正在當地率軍打仗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提出申請計劃。

正是這次出行,改變了亨利·杜南此後的人生軌跡。

1859年6月24日,杜南路過了索爾費里諾,一個即將改變他命運、也因為他而影響世界150年的義大利北部小鎮。正是在這裡,杜南目睹了19世紀傷亡最慘烈的戰役之一。歷史記載,法、奧雙方投入兵力30萬人,戰線長達15英里,雙方激戰15個小時,眾多傷兵被丟棄在戰場上,得不到任何的救護,只能眼睜睜的等著死亡降臨,甚至有炮車和騎兵直接從這些傷兵的身上碾過。這場戰役,共死傷4萬餘人。


這樣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杜南,這是他根本無法想像的慘狀,一個個無比珍貴鮮活的生命在戰場上變得無助而絕望,只有無盡的哀嚎和呻吟在耳邊迴響。於是,杜南奮不顧身地走進了戰場。


他跑去面見當時法軍的指揮官,說服他釋放戰俘中的奧地利軍醫,讓他們救治傷兵。同時他又動員組織當地的村民去救護傷員。最後,他動員自己的朋友寄送衣服、食物和急救藥品等。

回到日內瓦後,杜南覺得他還應該做得更多。3年後,《索爾弗里諾回憶錄》編寫完成,杜南在書中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他認為個人的施德行善的熱情終會冷卻,必須依靠一個持久的組織。他意識到持續行動的能力必須由一個不可侵犯的公約批准,一旦這些國際準則被同意並認可,就可能構成歐洲各個國家傷員救護協會的依據。因此,在這本書的結尾,他提出了兩項建議:




一、在各國建立永久性的中立團體,在平時開展救護培訓,在戰時救助戰爭中的傷員,而不管他的國家、階級、種族、信仰……
二、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研究制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權益的國際公約,用以約束戰爭行為,避免或減輕戰爭的傷害和苦難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異乎尋常的設想和建議。最終,這本書由杜南自費印刷,並寄給當時具有社會影響力人士,包括皇室成員和各貴族等。拿破崙三世最終並沒有收到杜南於三年前寫的那封回復法國籍以及如何開發阿爾及利亞的致敬信,但他收到了這本《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並且積極回應了杜南的建議。在此後的日子了,拿破崙三世一直都是杜南人道事業的資助者,直到他於1871年去世。

在亨利·杜南的倡導、遊說和努力之下,歐洲各國上層社會對他的建議和設想給予了熱烈的回應和支持。1863年2月9日,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的前身「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在瑞士誕生,亨利·杜南擔任秘書長。

1863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杜南 「五人委員會」的邀請下,16個國家的36名代表在日內瓦召開了一次預備會議的性質的國際會議,通過了十項決議和三項建議,把在世界各國建立紅十字會的基本原則規定了下來。

1864年8月8日至22日,由瑞士發起召開了國際會議,英、法、德等12個國家出席會議,並簽署了第一條國際人道法條約——《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的日內瓦條約》。根據「日內瓦公約」規定,紅十字標誌和理念獲得國際承認,在衝突期間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戰爭中的傷員,不分國別種族,都應得到救護;軍事醫院、救護車都應得到保護。


為了彰顯瑞士對這項人道事業的貢獻,會議決定將瑞士國旗紅底白十字變換為白底紅十字作為紅十字會的標誌。


但由於杜南全新投入到紅十字事業中,無暇經營公司,他於1867年宣布破產,並負債100萬瑞士法郎。而由此帶來的一些流言蜚語也使得杜南被迫辭去國際委員會秘書一職,遷居巴黎。1871年拿破崙三世去世後,他的境況更加惡劣,只能依靠家人和朋友的施捨和一些臨時性的工作來生活。(後人評價說,瑞士失去了一個商人,人類卻誕生了一樁偉大的事業;日內瓦倒閉了一家銀行,歷史卻實現了一次重要的超越)

1887年,杜南回到瑞士海頓,住進了當地的濟貧院,當時他已經60歲,貧病交加,無人問津。

直到1895年,德國記者格奧爾格·鮑姆貝格爾發表了探望杜南的報導後,世人才想起這個偉大的人道主義人士。此後,梵蒂岡教皇寫信向他表示問候,德國紅十字組織為他募集了一大筆基金,俄羅斯醫生協會為他在莫斯科頒獎,他的祖國瑞士也幫助他恢復名譽……

1901年,他榮獲了首屆諾貝爾和平獎,但杜南經歷了人生世事,對財富、名譽等早已看淡,因此仍居住在那個偏僻的濟貧院。

1910年,82歲的他於10月30日夜離開了人世。

1948年,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協會第20次理事會決定:為紀念紅十字運動的奠基人亨利·杜南,決定將他的生日──5月8日定為世界紅十字日。

直到今天,杜南的所做所為仍在不斷地影響著世界,他的設想和實際行動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捍衛了人類的普遍性價值和尊嚴,也為如今的世界帶來了溫暖與奉獻的延續。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補充資料-古代史書體例

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

1、紀傳體

是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2、編年體

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3、紀事本末體

是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體裁。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鑑紀事本末》就採用這種體例。紀事本末體,既不同於編年體之以紀年為主,也不同於紀傳體之以傳人為主,而是以記事為主,把歷史上的大事,詳其首尾,集中表述其過程。無論是編年體還是紀傳體,在記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v5knz.html

人物介紹-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1]),君實,號迂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2]。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山西運城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說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鑑》,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迫害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眾人所流傳。

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鑑目錄》、《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錄》(《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跡》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掌圖》、《司馬文正公集》等等37種。

宋徽宗把元祐年間反對將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等舊黨309人,列為「元祐奸黨」,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以示後世,這些碑叫作元祐黨人碑

司馬光在政治上被後人視作強硬的守舊派,他幾度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而王安石變法過於躁進,用人不善,用之變法官吏素質不良,也是新法遭至反對之理由。雖然王安石新法初衷是為了切中時弊,但實際收效欠佳。反對新法的理由包括「新法擾民」、「祖宗之法不可廢」以及王安石作風霸道專斷。司馬光曾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是地域出身,他上奏宋神宗聲稱:「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20190912之508小天地-太陽觀測初體驗

        升上五年級,自然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追太陽。

        在教室學會觀測技巧後,第一回親自到五樓綠廣實際測量與紀錄。大大的太陽,好熱的一天,每個508小孩兒拿著觀測器,或在桌上,或坐在地板上,確定方位,拉起棉線,架上量角器,小心謹慎地完成太陽高度角的測量。

        這一天,太陽公公挺幫忙的,每一次都能測到。但就在放學前一刻,8:00的測量小組成員們慌亂地跑來告訴老師:我們忘了把數據紀錄下來,而且已經忘記數據了@@......

        這個小插曲,還好在自然老師的指導下,只要用其他天的數據彌補即可,有驚無險的過關了!不過,老師很高興的是你們懂得面對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法,而不是心虛地掩飾錯誤,這個錯犯得很有價值,是個很棒的成長喔!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190911之508小天地-社會課檢討

明明今天是週三,明明今天只有半天課,明明可以早點回家,卻怎麼也沒想到,放學鐘響後硬生生的被老師留在教室裡聽訓話!

因為有些同學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忍不住和周遭同學聊了起來,忘了社會課正在進行中,忽視了老師播放的相關補充影片,當然在課程結束後,沒有收穫,只有挨罵!

這雖然是部分同學的行為,但這卻關係到全班!不認真和不努力的同學因個人行為干擾了認真又努力學習的人,干擾了老師的上課安排,讓全班學習力一起下降,秩序也變差,打壞了508的好表現招牌。

大家一起好,才能使508更好!記取今日的教訓,期待508可以表現得更棒!加油啊!孩子們!